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

道德判斷

無意間看到了一部TED影片「大腦如何做道德判斷」,提醒了我自己在道德判斷的變化。



何謂道德?根據wiki的解釋如下:

道德,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。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、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。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。只涉及個人、個人之間、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的道德,稱私德;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,稱為社會公德。
道德為非正式公共機制,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權威能判定正確與否,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套用的準則。

如同Rebecca Saxe在影片中所提的針對年齡不同的孩子所作海盜吃三明治的測驗一樣,學習經驗的多寡是會影響道德判斷的。即使是成人,道德判斷也會隨著所接受的資訊不同而有所差異,更別說不同的社會文化會各自塑造不同的道德觀標準,如:死刑存廢與否。

因為社會環境及文化背景是隨時都在變的,更別說道德觀形成還有著這麼多因素,會不會其實道德觀也應當隨時學習隨時變化調整,才能跟上外在環境變化,創造更和諧的生存環境?所以我自己傾向不輕易下道德判斷,而是去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。

我很少跟人談論道德觀,因為我知道自己的觀點經常被視為異類,在我所在的社會環境中很可能大部分的人都很難接受。尤其是現今社會中的道德批判好多時候都讓我好怕怕,沒有人在意發生的原因是什麼,只要犯錯就人人喊打不輕易饒恕,卻沒想到自己所接收的資訊可能有限,有些外在因素必須考慮。以這片子當中的例子來說,如果罐子上並沒有標示毒藥(或Grace其實並沒有看到),所以Grace誤認為糖粉而給朋友吃了,她的罪真的該死嗎?但是如果完全不考慮原因就只從結果結果來看:Grace的朋友死了>Grace 在他的咖啡裡加了毒粉>Grace不可饒恕該死,這樣的道德判斷不可怕嗎?

聽起來很極端,但是社會上確實就是一直不停在發生這種事。舉前陣子很紅的建中學生惡搞記者的新聞來說,我很驚訝有這麼多人不考慮他只是個高中學生有不知輕重的時候,也不考慮他的動機只是試著在make a point, 就是這麼多年來訪問考上醫科大學生的意義究竟在哪?他也並沒造成社會的損失,頂多就是那位記者自尊心受損,但是輿論就是說謊的人就該受罰,不論動機或原因。例子實在多的不勝枚舉,繼續舉下去八成有人覺得我道德觀薄弱有反社會人格,所以我只能閉嘴,因為我也要生存。然而我真的道德觀薄弱嗎?我的道德標準是: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,並且努力相信人有人性弱點會貪婪會自私,但是本性是良善的。對我而言,就算別人傷害我,不管有意或無意,不管我覺得多受傷多憤怒,我都要克制自己不要因此而蓄意去傷害別人(儘管內心希望這人得到報應)。

想一想,當社會的道德判斷走向報復主義時,這是個多可怕的社會?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